公文写作素材驿站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

2021-12-28 14:17:43 网站:公文荟萃
  《入殓师》的片名已经让人很清楚影片的性质,看惯的战争血腥电影场面并不可怕,最怕的是用最超然的心温柔的面对死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一】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教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是有来生的。

  然而,像殡葬师这样豁达的看透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处理完高度腐烂的老妪遗体时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恶心,到澡堂疯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疯狂的亲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内心的安慰。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动容——这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啊!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入殓师亦不例外。然而,入殓的过程让入殓师对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对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间,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殡仪社的职员说了一句话,“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说来是个讽刺”。面临死亡,世间一切尊贵卑微的等级差异,在走向黑暗虚无前消失殆尽。生前一切极致享受都被抛在了身后。至此,还有什么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透过《入殓师》,日本民族豁达通透、虚幻无常的死亡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那离家多年的父亲客死异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小林最终决定奔丧。在他精心地为父亲剃须更衣进行入殓仪式时,他在父亲僵硬的掌心中发现了他给父亲的唯一信物——小石子。这一发现也摧毁了小林内心的冷漠与矜持。从最初闻知父亲死讯时的心理抵触到收敛遗体时的泪水如注,小林从怨恨父亲多年的心理围城中得以解脱。隔绝不断的毕竟是血缘亲情,而升华到爱的理解宽容似乎更为可贵。最后,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部力求简洁唯美,细腻表现人文关怀的散文诗影片,不仅折射出了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生死极致、佛教轮回影响等社会文化习俗诸多层面,更充分表现出了日本文化那豁达的生死观以及对死亡,对死者的充分的尊重。《入殓师》的“死亡教育”仿佛提醒混沌生活着的现代人,面对浑噩的生,肆意挥霍的生,

  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是无可挽回的夭折死亡……而对于有幸周游的智者,“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我们还会再见的……

  尊重死亡,也热爱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二】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择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可以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弃。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伤心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三】

  父母离异,年轻的你靠一把破旧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换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乐团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丧的离去。

  你又去了下一个工作地点面试,在了解是做入殓师之后你犹豫了,但因为优厚的报酬理解了这份工作。第一个接手的是一具已经腐烂一些的尸体,你的脸色发白,双手颤抖,对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惧。那天回到家饭也没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生锈的提琴,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包裹着的石头,石头很大,光滑。突然唤起了你从来都不愿回想的记忆,你拉着提琴,闭着眼睛回忆,在河边的沙地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给你,却记不起父亲的样貌。母亲在你还在国外时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这么多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你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原谅犯了错离开的父亲。

  你怀着对母亲的歉疚为一个个死者入殓,温柔地对待每一个遗体,把他们打扮的干净美丽。渐渐地你爱上了这个工作,在温柔的妻子苦心恳求你放下时,你拒绝了,妻子离开了家。你去社长那里打算辞职,但听到了社长自老伴死后便从事这项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还是没有放下。

  最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来了,并告诉你她有了身孕,在给澡堂的老夫人入殓时,妻子静静地看着,最终,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励并支持你。

  一个宁静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诉你,你的父亲去世了,你被劝说后,愿意去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却得知父亲在离婚后独身一人,从未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颤抖着手给父亲擦拭、化妆,发现父亲放在胸前的右手紧握着,当你舒展开他的手时,一颗石头滚落下来,小小的,但却比小时候得到的石头圆滑的多。你最终还是原谅了父亲,将滚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这是爱在传递。

  记得在你回到乡下母亲留下的屋子的那个冬天,你说:“在我记忆里那里的冬天,从来都没有这么寒冷。”可此刻已冰雪消融。你亲手送走了你的父亲,可你改变了从前对死者的悲观。死亡,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就像那个同样送走了一个个死者的老人说的那样:“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颗冰冷却温暖的石头,是超越生死的爱。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四】

  许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消极的。不知道别的国家是怎么样的,但我长这么大以来,似乎从没有一部电影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讯息:死亡,是美丽的。令人动容的,也只是于人逝之后,伴着伤感的音乐,替人温柔抚去脸上的鲜血,帮忙闭上张着的双眸,而且还是转眼即逝的。

  知道《入殓师》的上映与引进,让人们从心底里思考与感悟这个故事。

  从电影构思来看,《入殓师》本身便是一个突破,鹤立鸡群。很少有导演会在热闹的商业电影行业中,以入殓师为对象拍摄影片。因为在多数人眼里,入殓师、葬仪师、火化师等职业都是“脏”的,“不洁”的,与他们所认为的美学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从“热爱”或“喜爱”入手,开始它连一丝丝的认同感都没有,而是从一次乌龙的误寻工作时间展开。但随人物感情由反感——动容——迷茫——深爱的逐步深入,观众的心已适时柔软。

  从影片场景看,有动人,也有惊人的一面。一开始,大雾迷蒙的冷清街道上,车子缓缓而行。故事是从主人公已经担任了一名入殓师讲起,采取倒叙。在社长“你要试试看吗?”的问句与注视下,大悟神情,动作严肃而神圣地入殓。让观众了解入殓过程的同时,更引人。

  令人影响深刻的,是长相是美女,但实际身为男儿身的人、为工作担任可笑模特、搬运近腐烂的尸体而呕吐不止、脸上留下后辈尊敬不舍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死去的澡堂老奶奶,与理解丈夫的妻子态度的转变……

  在一间日本房间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里,视觉中有淡黄色柔和的阳光,一扇扇整齐的门窗,中间躺着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严而泰然地为其上妆,再一旁,社长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视着大悟的举动。此时,岁月不再,时间静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时,音乐是最动人的表述者,而语言显得苍白。久石让的配乐旋律如歌,对电影的情节与音乐的把很有分寸。高潮与煽情时,一席大提琴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演绎了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与诉说。

  也许奥斯卡的殊荣,与音乐也脱不了关系。

  真正好的,优秀的电影,理应是有意义的。《入殓师》这部电影,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思考与感悟的。一开始知晓自己入错了门,找错了工作的大悟是无奈而反感的,但最后他也想不到自己会真心认同这份工作,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

  不要质疑或过早否定一件事、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它真正的价值。有些许东西,是估不出价的。谁说卖相的优劣即是事物本质优劣的判别?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长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对丈夫的评价是“脏”,以及心灰意冷。但经过双目的注视,心灵的接纳,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后,美香终于理解了大悟,成为他坚实而有柔软的后盾。

  理解与信任是相处之道,真正的心意与意义,皆需用心而品。

  静止的时间里,入殓师为死者上妆。在明媚与安详中,入殓师跪于一旁,精心而化,重还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时,在入殓师严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为逝者上妆者,亦是最美。

  死亡——静止的时间,最美。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五】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走上来生的旅途。你会充满希望吗? 假如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都随时准备面对死亡,这样的生者将是怎样的觉悟和智慧?

  《入殓师》,一部智者拍摄的智慧之作,一部观者静观的顿悟之作。静静的进入影片,进入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也经历着自己的心灵彻悟。

  小林大悟曾是东京乐团中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无着,带着妻子返回故乡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怅的生活,无法放下的“物欲声名”的执迷,就在这时,“nk”办事处的招聘启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协助工作”使大悟误以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试。

  当社长将简历丢在一边,直接录用大悟的时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长信手补上的几个字“走上来生旅途的协助工作”和当即支付的薪金让大悟在犹豫中开始了自己的入殓师工作。

  随着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经历着一次次生命与死亡的告别,看到师傅对死者的尊重和体贴,大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犹豫、彷徨、动摇后,一次偶然,亲临入殓现场,在庄严肃穆的礼仪中,在生者与逝者的相对和离别时,感受到生命的释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复得和不可或缺,终于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

  后定格在大悟给自己离家出走三十余年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终

  于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觉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 生命的栖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终有生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人活着,

  不去面对死亡,不与死亡对比的时候,人往往不觉得活着的珍贵。活

  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栖身之所。寻找真正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

  当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栖身之处。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心灵栖居之所的象征。第一个是小林大悟的母

  亲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忆。老旧的家具,童年的故事,儿时的大

  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颗代表石文的石头。回忆里有温情,

  回忆里有温暖,回忆里有爱恋,回忆里有痛苦。过去在生命中表示什

  么?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然而,过去一定影响着现在,影响着未来。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过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种投射。

  大悟的过往有太过的忘却,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记得母亲是否

  爱着父亲,没参加过母亲的葬礼,一定也没有关注过母亲活着时的生

  活。于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旧时的回忆里。也让我不断地回到自

  己的回忆里,寻找,寻找。和大悟一起经历回忆的追寻,找到自己的

  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过去。

  第二个是澡堂,它代表安宁和慰藉。每次出现澡堂,一定是剧中

  的人物需要心灵慰藉之时。初次经历入殓过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

  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战栗;通过澡堂大婶的叙述,我们知道大悟从

  小就把这里当做释放情感和心灵慰藉之所;大婶坚持开着澡堂,不同

  意儿子将澡堂卖掉,为了这种坚守,大婶一直坚持将澡堂保留着,直

  到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火葬场里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现在澡堂中,

  就像他说的那样:“死亡像一道门,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这道门进

  入下一个世界。我就像这个守门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灵安宁之

  所,无论哪个时刻,都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别离。这

  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人啊,要始终保留一个自己心灵的栖身之所,

  让自己觉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里,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安

  全的寄托之所。

  第三个,是石头,它代表自我的觉悟。关于石头的线索,影片开

  始并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块包裹在琴谱中藏在琴盒里的石头。随后,

  在大悟送个妻子的石头中,揭晓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奥秘:送一颗怎样

  的石头,就代表有怎样的内心。最后,大悟父亲的手中那枚紧握的,

  小小的平和而圆滑的石头,完成了电影对石头这个象征的刻画。

  不论生命的过程怎样,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觉悟,

  觉知到的是什么?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亲人、爱人、朋友,也不一

  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内心里去。石文没有具体的文字,而石头表达的

  一定比文字表达的要透彻的多,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这颗石头的心,

  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 生命的唤醒之时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入殓师们对死者的擦拭、更衣、洁

  面、化妆就是这样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死者,以庄严而体面的面目

  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唤醒生者,不要感叹假如还有来世,我要怎样对

  待。活着,在一起,就该珍惜,就该感谢。若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认识,

  生命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快和争吵,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遗弃。每当

  生者与死者告别,总是忏悔,总是哭泣,总是觉得生命还在时,为什

  么不去抓紧,爱别离苦,生者与死者就这样阴阳两隔。不要等到最后

  一刻才幡然醒悟。

  唤醒生者的生命,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影片中大悟因为生计

  所迫放弃大提琴,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又拉响了大提琴。在家里拉琴,

  是对往日的追思,是对生命的叩问;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对生命

  的认定和澄清。电影中有一段琴声作为主旋律反复出现,那琴声就是

  唤醒的琴声,当电影画面从冬天转向青草依依,当画面从死亡转向白

  鸟蹁跹,那琴声中包含的早已不仅是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

  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电影中对不断的出现唤醒的画面和人物:社长夫人的去世是社

  长走上入殓师道路的开始;酒吧小姐在入殓师的仪式上唤醒自己的内

  心,开始从事入殓行业;社长在自己的小屋中与大悟吃饭,那满是绿

  色植物的勃勃生机,那“好吃的伤脑筋”的美味,唤醒了大悟的心;

  双性人的父亲哭着说不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婶的儿子哭

  着对母亲说对不起;鲑鱼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宁愿死也要死在故

  乡;妻子在澡堂大婶的入殓仪式上读懂了丈夫的心……

  一个个人生,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和心头。唤醒的不是只

  有影片中的人物啊,当泪水一次次滑落面颊,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

  唤醒着,生命中的每个时刻,每个人我都珍惜了吗?有太多的时候,

  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自己的快乐和悲哀。那么多

  的时候,我没有去珍惜过眼前,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去想象未来,

  唯一不去真正面对的就是当下,就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麻木

  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电影里的社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

  解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

  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

  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要等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那种悲凉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

  对眼前的人,当下的事,认真起来,严肃起来,恭敬起来。生命将变

  得不同。

  三、 生命的再出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惧死亡,

  不为死亡而哀伤,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当火葬场的老人轻声告别的时候,我的泪

  水也悄然滑落。

  经历过几次生死的离别,我从未这样的豁然和通彻。总是在忧伤

  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挣扎。逝者与生者都是这样的痛苦

  和牵挂。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释

  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请放心的走好,因为我会一样走好

  剩下的道路,虽然,暂时不能相见,让我们把想念和牵挂记在心里;是的,“来生再见”,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未尽的缘分,我们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这分别虽然痛苦,然而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见。我知道,在另一扇门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我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爱我,这种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穿越时空。

  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解释。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生者生命的唤醒。生命的再出发,是对自己原点上的认识再一次警醒。 鼓起生命的勇气,让生命再次出发!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六】

  “这是我第一次反对你吧,”美香对小林大悟说,“你拉大提琴是这样,你要回山形山村也是这样。”

  我很喜欢而且佩服大悟的妻子。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脸笑容。大悟的大提琴团解散后,她还想积极地去与大悟一起偿还贷款。在大悟说想要回老家时,她也是满面笑容地答应了。还说“住妈妈留下的房子还可以省下房租的钱。”我当时觉得大悟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有一个那么支持他的人。

  第一次看大悟拍人体模特视频时,我是一直乐着看完的:社长不小心抹到大悟鼻孔里的泡沫还在随着他的呼吸开开和和。他被社长刮到脸后惊恐地说“好疼,好疼”更是让我觉得太好玩了。这是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他的妻子,在一开始看到这个片子肯定也会和美香一样,震惊!谁都希望自己的亲人干一份正常的工作,最好是不与让大家忌讳的东西、事物打交道——谁能受得了天天与死人打交道的呢?这一次,美香没有顺着大悟,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但小林大悟和美香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几天之后,美香又回来了,还是带着招牌似的甜美笑容,这次带回来的还有他们的孩子。美香又劝大悟放弃这份工作,她怕他们将来没办法对孩子开口——父亲的职业是一个入殓师。但是,澡堂老板娘的去世改变了美香的看法。那是美香第一次看大悟为人入殓,美香终于明白了丈夫在做什么,美香一下子就理解了“帮助别人踏上旅程”的职业是有多么的高尚。大悟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他记得老板娘戴鹅黄色丝巾的幸福的样子。我想这个时候,他是一个出色的入殓师,因为社长在帮助别人入殓时候也会注意到细节。美香开始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结局很美。当美香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的时候,她完全接受了丈夫的选择。大悟对逝者的态度与前来为他父亲办事的人的态度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他的妻子力劝他来的,在小林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当他从父亲手中拿出那块小石头的时候,他心中的恨转化成了爱。小林心中的冰融化了,变成了眼泪,那些痛苦,随着胸口的温热,消散了。

  美香在小林大悟的生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之间有波折,但他们之间的爱在理解与亲情下长存。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七】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一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敛师》开场时,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内心独白。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但从来平淡无奇。片名看来会让人感觉凝重,但如果你这样以为的话,那便错了。《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但是是生命存在的注解,泷田洋二郎导演透过对喜剧与杯具恰倒好处的拿捏,展现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一个永恒的话题,告诉人们,该如何活着,同样,影片透过对入敛程序一丝不苟的呈现,来反思生存本质的好处。小林是乐团的大提琴师,却因为经济萧条被迫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应对家庭,应对妻子,小林没有选取的权利,只能够勇敢的承担。这多像我们的人生。的确,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你、我、他,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每一张脸庞,忙碌、奔波、压力、家庭、职责,排山倒海似的汹涌澎湃,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或许,我们都会如小林般问自己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或许,生

  存就是这般,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影片透过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而再的重复着入敛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需遵守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呈现于观影者的脑海。影片中,仪式代表着一种尊重,不仅仅是对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值得赞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因为,世事总是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持续一种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应对亲情、友情、感情的时候勇敢的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下的鱼,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们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下,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多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丝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在生活中持续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持续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以足够。

入殓师观后感参考模板【八】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在这具有浪漫气息的节日里,我一个人在家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

  在未看电影《入殓师》时,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似一部乏味无趣的恐怖片,当我看罢整部电影过后,我不由得有这般的感叹:“不能以影名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但我更亲睐于片头字幕中的那个中文译名《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入殓师》主人公名为大悟,本是东京一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乐队解散,他也随即失业,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其实,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悟没有实用的一技之长,还是很难就业的。一天,在与妻子家中就餐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获取了一条惹眼的招聘广告:“帮助旅行的工作,年龄不限,高薪保证……诚聘旅程助理”,顿时喜出望外。第二日便一个人前去应聘,待到大悟见到公司的社长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旅游助理实则是入殓师,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妆容的工作。

  迫于生计,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他工作期间,先后经历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身老太、长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风韵尤存便离去的漂亮母亲……一桩桩各式的道别在他身边过后。从此他也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份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逝者安息应有的最后礼遇。

  是的,他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每一位人间离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温柔地为他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妆容的润泽,他温柔细腻的手,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者一般的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他照亮了生者的记忆,一种对逝者静谧着的温存,所有瞬间的举动竟然都如此美丽。进而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冷酷无情的人以宰割活人为乐趣?又有多少粗暴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横征暴敛?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粗暴、冷酷已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他人的一个惯性方式,我们早已麻木却浑然不觉。正因如此,我们便可以想象,一个人,若在世间活着的时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当他在人间离去的时候,又有何尊重可言?

  影片中多段给人的感官体验极深,其中,遗体火化师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让我逐字逐句的敲击了出来:“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看,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其实,我们现今存活的每一个人,未尝不是一直努力着去死呢?影片正是给我这样了一个启示:死亡,其实是开启另一扇门的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着生存与死亡的考验。电影《入殓师》讲述着不同人不同原因的逝去,但整部影片让人泪中有笑,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味道。当然,这种人性的味道不是腐烂着的,是可以用心灵便轻而触摸到的,是人性的善意与关怀,亦是温柔着的,渗入骨髓着的温暖。

  影片过后,我心底萌生有这样一个心愿:“在这个冷酷粗暴的世界里,当我有朝一日离去的时候,也有像影片中大悟的那一双手,真诚待我,温柔相握,也期望世间也会是如此--彼此温柔相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优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