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素材驿站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最新3篇

2022-12-14 18:53:33 网站:公文荟萃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陶渊明相信很多人都对其不陌生,那么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最新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陶渊明的思想理念 篇一

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篇二:陶渊明的故事 篇二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终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景。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头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我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我的文章中构建着自我的梦想社会,追求着自我的人生梦想。受到老紫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对老紫“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完美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梦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供给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那里不仅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梦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www白话文.baihuawen.白话文cn老紫“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梦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紫所提到的完美品质——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能够亲身践行的。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

篇三: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 篇三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优质专题